- 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3:38 点击次数:104
“向快乐出发,世界那么大,任风吹雨打梦总会到达……”4月1日上午,在市大运小学操场上,伴着活力动感的音乐,孩子们伸展身体,放松心情,以运动开启活力满满的课间。
春季以来,为响应“每天体育锻炼2小时”的号召,大运小学成功构建起“双引擎”阳光体育体系,即“晨间唤醒+午后强化”的组合式运动模式,开展健身操类和跑动类活动,同时将小课间延长至一刻钟,鼓励孩子走向户外,主动探索,增强学生身体素质,助力孩子健康成长。
“玩的时间更多了”
“叮铃铃……”一下课,孩子们奔向户外,跳格子、扔沙包、踢足球……操场一片沸腾。
多彩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课间生活,还给孩子们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,真正实现“我的课间我做主”。
五年级小朋友高宇涵喜欢踢足球,如今课间延长后,他和同学们有了更多切磋技艺的机会。“每次踢足球都特别开心,很解压,运动过后身体更精神了,上课也专心了”。
操场一角,三年级学生刘语轩正和好友们玩扔沙包。他开心地说:“玩的时间更多了,心情更放松了。”
运动时长增加后,课间正变成孩子们的“成长加油站”。“能够明显观察到孩子脸上的笑容更多了,精神面貌更好了。”校长仙桂霞表示,学校希望以阳光大课间和课间一刻钟为切口,撬动整体育人质量提升。
“考虑到三、四节课对学生精力的较高需求,上午大课间主要以各种操类活动为主,组织广播体操、啦啦操、韵律操等项目;下午大课间则以跑动类项目为主,科学设计了U型跑、环形跑等,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动起来,在跃动间成功激活多巴胺分泌,提高身体素质,锻炼坚韧不拔的能力。”副校长杜新芳说。
如果说大课间是“活力主菜”,那么碎片化的课间15分钟则是“能量加餐”。学校打造了操场主区、廊道副区和教室微区等多活动空间,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里,让孩子们充分享受课间魅力。
班级图书角旁,孩子们看书下棋不亦乐乎,享受愉快时光;过道走廊里,小朋友观赏汉字墙,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间悄然发芽;教学楼前,各种童年游戏重新“火起来”,跳格子、丢手绢、捉迷藏……嬉笑奔跑间,校园焕发全新活力。
“让成长回归本真”
“我喜欢现在的课间生活,出去跑步、走路时间都充裕很多,大课间时大家一起学跳啦啦操,同学们的感情更好,我的体质也变得更强。”六年级学生许诗晗告诉记者,如今她已经逐渐爱上运动的感觉,放学后还会约着好友一起打乒乓球和羽毛球。
五年级学生杨一佐表示,因为经常运动,他的性格更加开朗,也在集体项目中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,变得更加自信,收获了不少好朋友。
运动时间改革后,家长们的反馈也非常积极。“以前总觉得孩子运动量不够,自从学校进行1小时阳光大课间后,孩子吃饭也香了,睡眠也好了,就连学习也更加专注了。”家长陈丹说。
六一班班主任卢夏告诉记者,阳光大课间以来,家校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,进一步凝聚家校共育合力。“我们把孩子的运动视频发到班级群里,家长看到孩子的积极状态,少了担心,多了理解,纷纷表示支持学校用运动点燃孩子内驱力的做法。”
如今,身上有汗、脸上有笑、眼里有光的可喜变化,已经在孩子们身上悄然发生。
仙桂霞表示,这种“把时间还给孩子,让成长回归本真”的实践正是“五育融合”的生动诠释。“未来,我们将继续贯彻‘健康第一’的教育理念,持续在课间15分钟的时间利用上深耕细作,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可量化、可持续的‘运动处方’,把健康的基石、快乐的源泉厚植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中,为孩子的未来夯实根基、点亮希望。”
记者感言
近年来,“小眼镜”“小胖墩”“小豆芽”“小焦虑”等“四小”问题早发、高发现象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。这要求我们要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,鼓励孩子们走出教室、走向操场,建立起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,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。
记者杜磊陈怡霏